头条里有个妈妈提问:为什么她家的孩子去学校就抑郁,到培训机构一对一补课反而能学习,这个妈妈感觉很疑惑。

家长很难理解一个原本成绩优秀的孩子突然某天和父母说给自己请假吧,或者说上午去上学了,下午就不能去了,或者提出转学,或者去补课机构,或者明明早晨孩子穿戴好校服了,背上书包要出门的时候,忽然返回来说需要请假一天,或者明明已经按孩子要求请假几天了,说好上学的时间到了,孩子还是不能去上学,为什么呢?

低年级的小朋友到了上学日忽然说肚子疼、胃口疼,还有的说心脏难受,而且孩子真的表现出脸色苍白、大汗淋漓、好像得了大病的样子,父母紧张害怕,赶忙带孩子去医院体检,结果没有实质的身体毛病,这些现象里,有时能对号入座真有症状的是胃疼和肠道改变。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上学对于孩子而言仿佛如临大敌呢?

有人形容坐在教室里听不进去课的孩子总有小动作坐不住,形容说他“屁股起尖了。”

家长和老师都认为坐不住的孩子不遵守纪律,不爱学习。其实呢,这样的孩子只是遇到了学习障碍,听不进去,身体总想动,是因为孩子坐在教室里有焦虑,而焦虑让他觉得身体哪里好像不舒服,类似刺挠或痒,这样的感受是皮肤病吗?显然不是,因为孩子内心有点焦虑,他自己也不懂,而这样的心理焦虑状态导致躯体出现了刺挠或痒的现象,心理焦虑浮躁了,哪里能坐的住。

有的孩子遇到重要点的考试就拉肚子,胃疼,或者想去厕所,也是焦虑有压力的表现。

再来说说那个妈妈的疑惑,她可能从来也不了解每个孩子在学校里的适应心理结构是不一样的。

看一个孩子在学校里状态怎样,看他脸上是否有笑容?提到上学,是否脚步轻快,心情好。

如果一个孩子曾经很喜欢上学,成绩很好,甚至优秀,突然有天不能去上学了,到了校门口,仿佛看到瘟神一样,大门都迈不进去,脸色变得苍白,很害怕,父母需要考虑下导致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是青春期的大孩子不能提上学,说明校园环境的平衡状态改变了,他在学校里可能遇到了同学霸凌,或者由某个老师班级的冷嘲热讽、语言歧视而让孩子在全班同学面前没有面子,让孩子内心受到伤害,孩子在学校里经历的同学霸凌或者来自老师的歧视,都是心理创伤,这样的心理创伤造成当时情境下的难受、尴尬、痛苦、委屈、害怕、自责、愤怒都与当时的学校环境或人群建立了条件反射,造成孩子一走到学校或班级,那种难受痛苦的情绪就出来,所以孩子不能去上学,甚至想到回学校都受不了。

本身曾经学习好的孩子智商是很高的,智商高的人检索敏感情绪的能力也很高,曾经爱学习的孩子还是想考大学,想达到自己人生理想的,也明白在家自学效率低,跟不上学校统一进度,所以他说明天或哪天去上学,他说去上学不是敷衍父母,是真的想去,但是到了上学的时间,又放弃了,就是因为想到上学时遇到的那些不舒服的情绪涌现出来,导致回到当时心理受伤的感受里,学校成为不能提的禁锢,成为造成敏感情绪的刺激点。

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能去上学,这是不能理解的事情,觉得孩子的人生是完了,看不到希望了,认为这孩子抑郁了。

孩子抑郁了吗?有的孩子可能由于家庭遗传因素或者成长中遇到突发受伤事件而出现抑郁。

但是有些不能上学的孩子,只是对学校特定环境恐惧,在其他环境,做其他事情很适应,有的家长给孩子转学有的能上学了,有的送到一对一的补课机构也能学习了。为什么呢?因为这类孩子脱离了让他难受的环境,远离了造成条件反射的刺激点,换个环境,都恢复正常了,情绪平稳了,笑容也回来了。

但还是有些孩子即使转学也没改变,还是不能正常上学,无奈下休学或辍学。

青春期的有些孩子尤其容易出现不能正常上学的情况,为什么呢?因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比如同学孤立自己,老师语言挖苦歧视自己,比如成绩下降不再是第一名,觉得让父母失望,所以不敢去上学。这样的心理都是缺少应对人际与遇到事情时候的知识经验导致的,而且这样的孩子多是自我要求高,道德感强,自尊心强,一旦遇到有心机的同学孤立、造谣诽谤、嫉妒就不知所措,遇到老师的歧视或不公正对待就觉得自己真的是老师评价的那类人,遇到成绩下降达不到预期觉得自己很笨,对不起父母,甚至被同学霸凌了也不敢反抗,甚至说一句骂人的话都不敢。

这样的孩子有的是因为家教很严,让孩子道德感起点高,而一个道德感起点高的人是不能忍受别人性格做人的卑劣的,也不知道如何对付别人的恶意,没有办法应对,只有让自己忍受,实在忍受不了,内心太憋屈了,积攒了太多的压抑,终于有一天爆发,出现了不能上学的逃避和退缩表现,而这样的逃避与退缩也是当时的自我保护。

很多人以为不能上学的孩子意志力不够,思想不积极,其实不是这样。越是想考的好的孩子,越有压力,越是害怕做不好,反而不去做。也这是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不能去上学,在家不学习,只是游戏,看手机,父母更是气不打一处来,觉得孩子太让人失望了。

父母看到的是表象,以为孩子玩手机玩游戏就是彻底放弃读书了,他只是心理受伤了,上不了战场了,不得不给自己的慌乱和迷茫找个出口,这时候需要父母的理解与引导。

很多父母觉得培养一个孩子第一看重的是他的学习成绩,其实父母带头陪孩子体育锻炼也很重要,爱好体育,爱好运动的孩子大脑里的快乐激素多,而且运动让人心情好,培养孩子坚韧的性格,看事情的角度容易积极阳光。

谁的青春不迷茫,作为父母多理解孩子,平时多看看心理学书籍,陪伴好孩子的成长,父母懂得多,孩子才更信任父母,父母有处理人际的经验,父母不要过分教育孩子道德感起点高,也不要过分向孩子强调做人的绝对,因为过度的强调善良,过度地强调怎么怎么样才是最好的做人方式,容易误导孩子以为只有善良和满满的正确才是最对的,一个只知道善良而不懂世间万象活学活用的人,容易成为狼群中的小绵羊,被心机婊包围的小白兔,而一个没应对知识经验的傻白甜,遇事委屈,憋屈,压抑,隐忍,难过,忧伤,没办法,逼得自己后退,退无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