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学而不厌”是每个家长对学生最由衷的期盼,也是每个好学生具有的良好态度,更是一种优秀的品质。然而,现在社会上被广泛关注的一种现象,足以令家长和老师望而生畏,那便是——初中生厌学。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初中生厌学”的事儿。
什么叫“厌学”?
用比较权威的概念表达是这样的——“初中生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表现为对学习厌恶反感,经常逃学或旷课,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倾向”中,重点在于“内在”二字,正所谓观念决定态度,态度影响行为。
是什么让孩子“厌学”?
导致孩子厌学的决定性因素便是孩子对“学习”的认知以及观念。很简单,如果一个人想喝水,那么谁能让他不觉得渴呢?其他原因还有很多,主要包括个人性格、心理素质、家庭环境以及学校环境等。
第一、个人性格、心理素质因素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造成孩子厌学的重要原因就是自制力弱,抗诱惑能力差。老话说“贪玩是孩子的天性”,是的,所以谁能掌控自己贪玩的欲望,谁就是“赢家”。
第二、家庭环境影响
这个是影响孩子主观意识的关键,家长管教方式的不合理,结果就是治标不治本。尤其是给孩子灌输攀比的心理,对其发展百害而无一利!为什么孩子说压力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站在家长的角度而言,站在孩子的立场便是不尊重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试想,以不尊重的态度能换取孩子尊重和理解吗?
第三、学校环境影响
对于一般人而言,采取“适应环境”比“特立独行”的行为更安全。如果孩子在学校结交的恰好是不太爱学习的朋友,这会影响他的行为的;另外,如果老师对孩子采取“期望值过高”或者“任由其破罐破摔地发展”两种极端的态度,也会令学生望风而逃,因而讨厌上学。
第四、最关键的“观念”问题
“厌学”简单说就是一个人对于“学习”这个行为所下的定义,包括这个行为的发生以及产生的价值。显然,这是受个人价值观影响的,并会随之而改变。在初中阶段,青少年的价值观还没有成熟到坚不可摧的程度,孩子对于外界的种种“风吹草动”会异常敏感。
孩子厌学了,该怎么办?
其一、尊重个性
每个人都渴望被尊重,希望家长和老师尽量不要以长者自居,以自己的好恶为准绳。对于那些没有对“学习”这件事形成“非常重要”的价值观的孩子,用尊重、温和、爱护的态度,用“身教”而非“言传”的方式进行引导。要知道,你怎么“做”比你怎么“说”更有说服力。
其二、家长和孩子一起完善
更多时候,成年人也许不愿面对和承认的事实是——孩子比成年人更完善。你可以回忆,儿时的你有很重的攀比之心吗?会很在意“面子”吗?家长和孩子要一起完善,采用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态度,切忌给孩子灌输攀比和虚荣的价值观。否则,孩子只会失去学习的乐趣而倍感压力,不逃之夭夭又能如何呢?
其三、培养孩子的人生观
一个有积极人生观的孩子,对“学习”这件事的态度会是超然的,并且不会被别人所左右。要知道,学习知识是一种过程,是一种完善自我的途径,而不是以“得分高低”“考上重点学校”为目的。无论成绩如何,一个自信的孩子可以随时接受所有的不确定和波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喜欢上学习,但因为种种原因,现实总是与之相反。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到有“孩子厌学”烦恼的家长!
==============
专注于帮助初中生家长及时和孩子沟通,解决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欢迎微信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