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情绪管理总结
教师情绪管理在教师职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个学校好的情绪管理文化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良好基础。在这个文化中,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情感责任、责任心、耐心、友善以及相应的情绪管理技能。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教师情绪管理:认知情绪理论、情绪自我调节技能、情绪营养者的创建。
认知情绪理论
认知情绪理论是情绪管理的理论基础之一。它认为情绪是由认知和感受两个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来主动改变自己的情绪。
例如,当教师遇到学生的不良行为时,应该尝试从宽容、理解、同情、接纳等角度去看待学生,这有助于缓解教师的愤怒和不满意情绪。当教师面临工作压力时,也应该采取积极的信念,例如:「这是一种挑战,我会处理好它」,这样有助于激励自己去面对困难。
情绪自我调节技能
情绪自我调节技能是教师情绪管理的重要策略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监测。当教师发现自己的情绪状态变化时,应该尽早地进行调整,从而避免负面情绪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2.放松训练。教师可以采用深呼吸、音乐、瑜伽等方式来缓解自己的情绪,从而达到放松自己的效果。
3.正向思考。教师应该经常保持积极的心态,包括对自己、对学生、对工作的态度。积极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改善自己的情绪,提高工作质量。
4.控制争议。教师需要学会控制情绪,正确的处理争议,而不是被争议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营养者的创建
情绪营养者是指那些能够为教师提供支持、反馈、理解等情感需求的人,他们是教师情绪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聚会、沙龙、讨论等活动来建立情绪营养者,也可以通过与同行、家人、朋友的交流来分享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从而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这样有助于缓解教师工作和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教师情绪管理需要从认知情绪理论、情绪自我调节技能和情绪营养者的创建三个方面入手。教师应该关注自己的情绪状态,积极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掌握情绪自我调节技能,建立情绪营养者,从而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向上的情绪管理文化。